比起创业孵化器 双创中国更急需的是创业教育
i黑马
随着“双创”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众创空间、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初具规模。但相较硬环境建设,中国创业文化氛围、创业培训教育等困扰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的软环境建设,却一直得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点,连远在硅谷的老外都看出来了。于是,他们纷纷携着他们的创新创业文化价值观及成型的创业培训教育产品来到中国。上月,硅谷创业培训教育品牌Startup Grind(创业磨坊)的创始人Derek,便来到广州为创业磨坊站台宣讲,传播硅谷的创业文化价值观。
道哥与Derek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重新审视了创业文化氛围和创业培训教育这两大软环境因素,共同探讨中国双创大潮下创业软环境的缺失及发展方向。
中国现实与硅谷差距
创业磨坊的做法是邀请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创业者,与潜在创业者面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探讨创业路上的具体问题。这种分享是免费和开放的。诸多的谷创业明星都曾来到这个平台进行分享,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
而在中国,这种创业分享形式却被现实原因所阻碍。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中国的优秀创业者不用分享、不敢分享、无法分享。
第一,是不用分享。在中国,创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个市场缺乏创新突破点和差异化项目,没有太多值得分享的,自然也就不用分享。
第二,是不敢分享。在Derek邀请的分享嘉宾中,多数会直接分享其商业逻辑和业务数据等核心要点,包括发展过程中的独门绝技和经验。而在中国,这些差异化的思维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商业逻辑,一旦公开,第二天就有超出你想象数量的山寨项目出现。
第三,是无法分享。在硅谷,创业者在一个公司成功之后会选择退出,进行新的创业项目并将经验分享出来。而中国拥有丰富的一线实操经验的创业者,如雷军、周鸿祎、马云、马化腾等,他们要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而是要建设大商业生态,形成绝对的垄断。因此,他们需要将精力投入到更大企业的创立和运作中,就没时间精力参与到创业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传播和创业培训教育中。
在硅谷,创新创业能力虽然十分兴盛,但往往是人们自由选择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群专业人士的而非全民的,非业务因素掺杂得较少。正因如此,Facebook创始人、Airbnb创始人等硅谷创业领袖,都会抽出时间到行业人群中进行交流和分享。
而在中国,创业成功者不是行业偶像而是全民偶像,不再仅仅属于互联网科技行业,而是已经成为政治的符号。其出没的场合大都带有大众属性,如全国性互联网大会等,其做的所谓分享都是宏观层面不痛不痒的言语,而非业务经验的分享。
民间力量与学院派力量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缺失,为江湖术士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借此开始了各种表演。
有些人以骗钱为目的,到一线城市找一些不知名的创业者,到二线城市或到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讲和培训,将培训做成一门生意,加剧了这个市场的混乱局面。
学院派力量则通过开设所谓的创业学院,开展理论性创业教育。一群整天在校园里寻思着如何能发表一篇论文的创业课程老师为学生讲述创业心经,其荒谬程度可想而知。
相较于以上两种力量,具有天生创业培训教育资质的明星创业者,诸如颠覆研习社等学习型社群,及i黑马旗下的黑马会和黑马营等创业社群组织,都是很好的创业教育培训平台。但因其定位精英人群,高入门门槛使其具有封闭性,又让本应平民化的创业培训教育距离普通创业者十分的遥远。
中国特色创业文化构建的新生机会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是开放共享,而非封闭自私。然而,在互联网化迅速扩张的中国大地,因特殊国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可以在半年时间里出现可供三年新增创业团队使用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却未能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氛围以及真正全民性的创业培训教育品牌。
随着创业磨坊、黑客马拉松等真正互联网创业文化传播品牌的到来,越来越多本土创业者意识到中国整体创业文化氛围和培训教育领域的空白。于是,创业沙拉、以太学堂、创业魔法学院等本土创业培训教育品牌开始出现,并日渐成熟壮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们能够真正改变中国创业文化氛围的缺失。
创业磨坊创始人Derek期许着,未来能够有更多中国本土创业培训教育组织冒出,与创业磨坊进行优势互补,共同传播创新创业文化。来自大洋彼岸的文化价值观未必全部适合中国国情,但经过本土力量的再创造,或许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成熟的创业文化氛围及创业培训教育品牌,真正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久健康地推进下去,推动中国社会的升级变革和步伐。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化运营
下一篇:2016年最适合小投资的10个创业项目